2 月 6 日,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于武汉逝世,这位以 “深潜人生” 铸就 “国之重器” 的科学家,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民族脊梁。在黄老离世之际,大家沉浸在沉痛缅怀之中,与此同时,中国海陆装备领域自主创新的传承与发展也备受瞩目。

春节期间,军事题材大片《蛟龙行动》以其震撼的视听效果和扣人心弦的剧情,在各大影院掀起观影热潮,票房一路高歌猛进。影片中,中国海军战士们在惊涛骇浪与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,展现出的无畏勇气、坚韧意志以及保家卫国的使命感,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海军的勇猛钢铁精神。而在现实生活中,东风猛士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军车,同样是中国军事力量发展的杰出代表。它凭借卓越的越野性能、强大的动力系统和可靠的防护能力,穿梭于各种复杂地形,在军事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承载着守护国土、捍卫和平的神圣使命,与《蛟龙行动》中展现的中国海军精神一脉相承,共同彰显着中国在国防装备领域的创新实力与不屈精神 。

深海“蛟龙”的缔造者 从零到一铸就核潜艇传奇
黄旭华院士自1958年起,隐姓埋名30年,攻克技术封锁,仅凭算盘和磅秤突破七大核心技术,1970年成功研制中国首艘核潜艇。1988年,62岁的他成为全球首位深潜总设计师,下潜至300米极限。为保密,他30年未归家,连父丧都未能奔。其以身许国、忠孝两全的精神。电影《蛟龙行动》中的海军战士,同样如同黄老一般,是为国家安全与尊严无私奉献的典范。
陆上“东风”:硬核科技赋能国防与民生
在陆地上,另一支“国之重器”力量正以澎湃动力诠释新时代的强国使命。
作为中国军用车领域的 “顶流”,东风猛士自诞生就肩负国防重任。在国防领域,它承担着战场运输、物资补给、人员输送、作战指挥等多种任务。在一些边境地区,猛士车族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,为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们提供可靠保障,成为国防安全的坚实后盾。

面向民用市场,东风猛士 917 将 “硬核科技” 转化为民生福祉。它继承了东风猛士系列的高机动性与越野性能,还融入诸多创新科技。动力上,采用先进的电动四驱系统,搭载前后四电机,综合最大功率可达 1000 马力 ,扭矩超过 16000 牛・米,零百加速仅需 4.2 秒,动力强劲,能应对各种复杂路况。在越野性能关键参数上,猛士 917 的接近角达 35 度,离去角为 32 度,通过角 24 度,最小离地间隙 265mm,最大涉水深度达 1.2 米。其搭载的大容量电池组续航里程可达 500 公里以上(CLTC 工况),配合快充技术,能保障长途越野需求。车身尺寸方面,长宽高分别为 5200mm、2000mm、1920mm,轴距为 3120mm,宽大的车身提供了更稳定的行驶姿态,也保障了车内空间和装载能力。

蛟龙战甲车型同样出色,在设计上更注重特殊环境下的适应性,车身采用高强度、轻量化材料,提升防护性能的同时降低整车重量,进一步提高机动性。

自主创新精神的跨时代共鸣
无论是黄旭华 “用算盘敲出核潜艇” 的坚韧,还是东风猛士 “从战场到市场” 的技术突破,亦或是《蛟龙行动》中展现的中国海军的创新作战策略,其内核都是中国工业 “自力更生、自主创新” 的基因。这种精神正驱动中国从 “制造大国” 迈向 “智造强国”。

黄旭华院士曾说:“此生属于祖国,此生无怨无悔。”从深海到陆地,从国之重器到民之利器,中国科技工作者、制造企业以及中国海军,正以同样的信念,将 “自力更生、勇攀高峰” 的精神注入大国筋骨。东风猛士的轰鸣,不仅是硬核科技的澎湃回响,更是对黄旭华等民族脊梁的深情致敬。《蛟龙行动》的热播,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与坚韧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东风汽车也必将凭借硬核实力,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,助力中国汽车工业迈向新的辉煌。